加强人才培养 建设智慧学院——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发展之举
十年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信仰虔诚、学修并重的高级僧伽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学院为依托,持续加大学院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在规范化上发力,抓实学院建设管理
学院紧扣基础设施、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持续强化学院规范建设和管理,强基固本、优化提升,为学院发展夯实基础。
(一)优化基础设施。历时7年建设学院新校区,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将原普陀山佛学院转型升级为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学院、浙江省佛教协会、普陀山佛教协会承办,普陀山佛教协会主要承办。通过十年努力,学院现已成为综合性、多学科、现代化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院校,是我国重要的佛教文化国际交流基地。
(二)完善组织架构。主要围绕机构设置、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全面筹划,成立院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教务长、总务长及舟山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分管领导等组成,制定出台《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务委员会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实行院务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和院长办公会议机制,定期传达学习各级党政机关及佛协的会议精神,商议学院发展规划、教育教学、人事队伍、经费使用等事项,形成会议纪要存档备案。
(三)健全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章程》《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任教法师及相关专业人才管理办法》《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道风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项制度,集成《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制度汇编》。结合学院实际,建立五年规划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18-2022工作实施方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2023-2027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规划学院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工作,为学院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行提供制度支撑。
二、在优质化上发力,抓实学院教育教学
学院始终把提升教育教学质效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综合性僧才上下实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打造优秀教师队伍。重视各学术领域的高端建设及名师引进,加大优秀师资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有志于佛教教育事业的优秀僧才,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级师资队伍,并以打造“名校、名师、名学科、名课”四位一体的人才高地为目标,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办法,健全优秀教师奖励机制,加大双语授课教师的培养力度。截至目前,共有专职任课法师、教师67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52人、本科7人,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任课法师超过10位;外聘教师26人,其中教授18人;师生比例达1:4,其中执有《高等教师资格证》证书的47人、《中等教师资格证》证书的6人。
(二)推动课程设置改革。严格按照《我国宗教院校建设五年规划(2016-2020年)》要求,率先推进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建设子级学科等前瞻性工作。以禅宗、中观、戒律学、观音学为首批试点学科规范化教材工程,完成全学科教材的初步撰写工作,着手建设特色学科和精品课程。
专项成立思政教育中心,设立普法宣传栏,发放普法案头书,设置反邪教系列展板,拍摄普法教育专题宣传片。全校思政课和“中国文化与社会”系列教育课时均占总学时的30%以上,还经常组织入学新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通过传达学习等方式使他们及时了解时事政治、掌握党和国家有关重要会议精神。定期举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讲座、辩论、交流活动,学院先后获得“2018年省级宗教法制宣传教育基地”“七五普法省级宗教普法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三)综合培养佛教人才。学院现设置三年制研究生、四年制本科、二年制预科等多级教育,共设21个班级,在读学僧596人。以天台学、观音学、戒律学、净土学、巴利语、早期佛教学等专业作为研究进修方向,并形成与之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名师工作室,选拔各学科带头人,完善和规范各学科教学计划,设立每学期集体备课环节,构建了人才型培养、立体型推进、全面型发展的特色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共培养84名研究生、403名本科毕业生、263名预科毕业生,培养了符合佛教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近千名合格僧才。
三、在智慧化上发力,抓实智慧学院建设
学院以智慧佛学院建设为契机,以“六波罗蜜”场景应用为抓手,构建智慧管理和智慧应用平台,既方便校务管理、学僧学习、教学科研,也为丰富学术资源、提升教育质效提供算力支撑和数字便利,成为未来学院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开启智慧教学新篇章。搭建“忍辱门”“般若门”学僧培养和教育教学两大专题应用场景,下设“智慧课堂”“宗教实践”“学科建设”“教学进度”等多元子场景,与名师云课堂、云讲座及“学务一事通”紧密结合,为师生提供全时段、全时空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整体构建、教学进度的即时反馈和优秀教学大纲的呈现。
(二)创新智慧管理新模式。搭建“持戒门”“精进门”现代化管理和素质培育两大专题应用场景,涵盖政务、教务、学务、僧务以及校务等多元事务切口,为行政办公、教育教学、学生学修、寺院共修及总务后勤的管理提供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丰富学术资源,提供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实现学院各领域事务的高效管理,强化思政、科研和体艺教育功能。
(三)激发智慧研究新活力。搭建“禅定门”“布施门”学术研究和观音文化两大专题应用场景,集成多个切口服务于学术活动、学术成果检索及学术课题日常事务的需求,并设立弘扬观音文化平台,专项用于观音典籍的集成、观音历史的收集整理及相关禅修活动和教育讲座,极大丰富了学院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更为观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在国际化上发力,抓实学术研究交流
学院牢固树立“开放交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的理念,始终注重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合作与学术研讨,为打造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学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学术研究取得成果。成立学术委员会,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山教研实践基地、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院等学术研究机构。创设系列研究书籍,其中《普陀学刊》已出版16辑,收录禅宗、律宗、天台宗、净土宗、巴利语、早期佛教等多宗派、多门类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普陀山佛学丛书》《海天文丛》先后出版了《观音经典》系列、《笺注》系列、《词典》系列、外文类、书法类、工具书类等。
(二)学术交流展现成效。建立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量身打造了“普陀潮音”学术活动品牌,先后组织举办“当代佛学研究高端论坛”“文献、历史、思想与文化——现代视野下的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佛教中国化的经典、教理、教仪及宗派研究高端论坛”“普陀潮音——观音信仰的中国化论坛”“普陀潮音——宗教中国化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17场,承办“全国汉传佛教规范传戒研讨班”“纪念鸠摩罗什圆寂1600周年暨佛教教育现代化论坛”“2016年普陀山观音文化学术研讨会”“2017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六届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等大型专题活动8场。
(三)合作交流达到预期。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日本大谷大学、斯里兰卡凯兰尼亚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保持畅通的交流渠道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阶段性的合作成果。特别是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签署《教学科研合作协议》,建立和开启了僧教育与国民教育“双轨制”教育模式,学僧毕业时可同时取得学院颁发的本科毕业文凭和华东师范大学颁发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